发改委、交通部联合多机构参与,研究推动物流供应链发展新模式

2016-08-09

近年来,我国物流业获得较快发展,但社会物流总费用居高难下与物流企业利润空间不 断压缩的矛盾依然突出。也就是说,全社会付出了很高的物流费用,而承担物流活动的主体并没有得到应有回报。除了经济结构、产业布局以及发展阶段等客观因素 外,交通与物流融合不够是重要原因。各种运输方式缺乏合理分工,物流路径有待优化,货物多次装卸搬倒,过多的物流环节推高了物流成本。

 

近 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出《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营造良好市场环境、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》(国办发〔2016〕43号)(以下简称《方 案》),提出了16条政策措施(以下简称《交通物流16条》),目标是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。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,也是交通运输与现 代物流融合发展的新机遇。

 

《方 案》要求,要着力打通全链条、构建大平台、创建新模式,加快交通、物流与互联网三者融合。一是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。完善枢纽集疏运系统,优 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,构建便捷通畅的骨干物流通道。重点推进多式联运,拓展国际联运服务。推行物流全程“一单制”,实现货物“一站托运、一次收 费、一次认证、一单到底”,强化一体化服务保障。二是构建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。加快专业化经营平台建设,推动跨境交通物流及贸易平台整合衔接。打造信 息共享服务平台,实现数据合作、交换与共享。加强各类平台信用记录归集,根据信用评价实行分类监管。三是创建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新模式。打造线上线下联动 公路港网络,完善公路港建设和优化布局,强化综合服务功能。加大运输设备集装化、标准化推广力度,加强技术标准支撑保障。发展“互联网+城乡配送”,推进 “互联网+供应链管理”,强化“物联网+全程监管”。

 

《方 案》指出,到2018年,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,“一单制”便捷运输制度基本建立,开放共享的交通物流体系初步形成,多式联运比率稳步提升,标 准化、集装化水平不断提高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应用更加广泛,公路港和智能配送模式有序推广,运输效率持续提升,物流成本显著下降。全国80%左右 的主要港口和大型物流园区引入铁路,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%以上,铁路集装箱装车比率提高至10%以上,运输空驶率明显下降。

 

到 2020年,初步实现以供应链和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,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交通物流企业。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%以上,铁路集装箱装车 比率提高至15%以上,大宗物资以外的铁路货物便捷运输比率达到80%,准时率达到95%,运输空驶率大幅下降。城乡物流配送网点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左右。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15年降低2个百分点。

 

《交通物流16条》的重大意义

 

构 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,应提升为国家战略。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、先导性产业,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载体。物流业是融合运输、仓储、货代、信息 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,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、战略性产业。促进两大基础产业融合发展,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加快培育新动能,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,全面落实“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”五大重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。国务院曾于2014年发布的《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》中突出强调推 广多式联运。现在国办又专门出台《交通物流16条》,标志着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,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。这是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,精准产业政策 的具体体现,也是两大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。

 

构 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,是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。我国物流业在经济“新常态”下呈现出新的特点。从增长速度看,结束了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,步入 “中高速”阶段,长期掩盖的问题开始显现。从需求结构看,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物流需求仍将增长,生产资料类需求增势减弱;中西部以及农村物流需求增速加快, 外贸需求增速放缓。从资源条件看,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,对物流运作的“硬约束”开始减缓,要素成本、资源环境负担进一步加重。从增长动力看,新技 术、新模式不断出现,整合优化、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动力源泉。总体来看,与交通运输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,是物流业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的新路径。

 

构 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,是两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。近年来,我国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,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,初步形成了衔接互动的发展格局。但也要看 到,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,交通枢纽与物流园区衔接不够,多式联运和供应链物流发展滞后,运输标准化、信息化、规模化等问题依然突出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了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势的发挥和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。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,促进两业融合发展,符合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顺 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,也是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势的必然选择。

 

《交通物流16条》的核心内容

 

《交 通物流16条》的编制工作由国家发改委主导,交通运输部以及相关研究机构、行业协会参与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也参加了相关的调研起草工作。文件的主要内 容包括:总体要求、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、构建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、创建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新模式、营造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等五部分。其核心在于:打通全链条、构建大平台、创建新模式。

 

核 心内容之一:打通衔接一体的全链条交通物流体系。一是完善交通物流网络。完善枢纽集疏运系统、优化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、构建便捷通畅的骨干物流通 道。二是提高联运服务水平。强化多式联运服务、拓展国际联运服务。三是优化一体化服务流程。推行物流全程“一单制”、健全一体化服务保障。

 

核 心内容之二:构建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。一是建设完善专业化经营平台。支持社会资本有序建设专业化经营平台;鼓励平台企业拓展社会服务功能,支持平台企 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担保结算、金融保险等服务;推动跨境交通物流及贸易平台整合衔接。二是打造信息共享服务平台。建设承载“一单制”电子标签码赋码及信 息汇集、共享、监测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。三是加强对各类平台的监督管理。强化平台协同运作。

 

核 心内容之三:创建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新模式。一是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公路港网络。完善公路港建设布局,强化公路港功能。二是推广集装化标准化运输模式。加大 运输设备集装化、标准化推广力度,加强技术标准支撑保障。三是发展广泛覆盖的智能物流配送。发展“互联网+城乡配送”,推进“互联网+供应链管理”;强化 “物联网+全程监管”。

 

多式联运是落实《交通物流16条》的突破口

 

发展多式联运,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,是提升物流业运行效率和效益的“突破口”。多式联运涉及运输方式多、区域地方多、管理部门多,离不开基础设施、运营管理、业务流程、标准规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协调统一。因此,应该从“五个一“建设上取得突破。

 

—— 基础设施“一张网”。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布局,强化交通枢纽的物流功能,构建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系统。根据区位条件、辐射范围、基本功能、需求规模 等,科学划分全国性、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。做好骨干物流通道布局,有序推进面向全球、连接内陆的国际联运通道建设。依托综合运输大通道,率先 推进集装化货物多式联运。尽快打通连接枢纽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加快实施铁路引入重要港口、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等工程。

 

—— 运营管理“一体化”。推动大型运输企业、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支持有实力的物流企业、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、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,增 强“一体化”服务能力。探索建立各类物流运营主体联运服务、利益共享机制,创新经营模式。运用市场经济规律,发挥各类运营主体优势,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和各 类企业合理分工格局,建立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“一体化”运营机制。切实落实企业首站负责、安全互认、费用清算等相关制度,保障各环节衔接顺畅的动态调整和 应急处置。

 

—— 业务流程“一单制”。 推进单证票据标准化,构建电子赋码制度,实现电子标签码在物流全链条、全环节的互通互认,以及赋码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。加快推广“一单制”,引导企业提 供便捷运输,实现一站托运、一次收费、一单到底。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、铁公联运两个关键领域在“一单制”运输上率先突破。大力发展铁路定站点、定时刻、定 线路、定价格、定标准运输,加强与“一单制”便捷运输制度对接。

 

—— 标准规范一根“绳”。制订完善多式联运规则和全程服务规范,完善和公开铁水联运服务标准。理顺从商品包装模数、托盘货架、集装箱、公铁水运输工具等全程单 元化运输相关标准,推广使用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。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标准化网络接口和单证自动转换标准格式。推进多式联运专用运输装备标准化,研发推广公铁 两用挂车、驮背运输平车、半挂车和滚装船舶。支持发展大型化、自动化、专业化、集约环保型转运和换装设施设备。加强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,建立和完善一把尺 子、一根绳多式联运标准化体系。

 

—— 市场监管“一道令”。按照多式联运一体化需要,制定和完善交通物流枢纽和骨干通道规划,并保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、城乡规划、交通专项规划有效衔接。进一 步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作用,研究协调跨行业、跨部门、跨领域的规划、政策、标准等事项。加强各地方、各部门在体制、机制、税制、 法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,统一执法监管标准,营造统一规范的市场环境。